close


 


(妹妹以琳用釣竿拉小提琴,拉得好高興)


 


 


我和牛媽常被孩子的一些舉動搞得心浮氣躁,例如孩子不時鼓起嘴巴發出怪聲,椅子不好好坐,總是坐翹起來的,或是講一些「大便」之類的話,或是跟手足鬥嘴、吵架,告狀等,每次看到這些舉動,我總是先不耐煩的斥責,孩子會先停下來,不久又故態復萌,這時,我往往忍不住破口大罵:「剛才跟你說過,為甚麼不聽?」「你自己說,再也不說這種話了,怎麼又說?」最後,總搞得大人小孩精疲力盡,挫折不已,對自己的教養完全失去信心。


 


 


本週學到,面對孩子的一些負面反應,父母不要和救火隊一樣,馬上想「解決問題」,因為這樣有可能整天都在「滅火」,卻永遠也滅不完,只會讓人精疲力盡。因為孩子有問題,是因為「能力不夠」,可能是克制能力不夠,或是自行能力、處事能力等,父母應該試著「培養孩子的能力」,讓孩子自己解決問題,而非父母用權威來「消滅問題」。


 


 


可是難道就眼睜睜看著孩子講那些話、做那些動作嗎?話說回來,當我制止時,有效嗎?如果沒效,又造成大人小孩都很挫折,那為甚麼我還要持續這種無效的管教方式呢?


 


 


管教無效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「不聽孩子說話」,換句話說,父母沒有同理小孩,或進入到孩子的世界。舉例,孩子罵某人跟大便一樣臭,我聽到總是斥責孩子,怎麼講這種不衛生的話。但比較好的處理方式可能是,先問問孩子為甚麼這樣說,而且在他說的過程中,不要加入批評、論斷,最好單純的聽,或可以順著語意,問個問題,同理他的感受,孩子只要有大人願意聽他說話,通常就會得到紓解。


 


不過這只是單純的同理,目的只是讓孩子暢所欲言,進入孩子的世界,或是讓孩子信任你。如果「同理」之外,必須加上「限制」,那就複雜了一點。


 


例如孩子說「今天不想洗澡」,我直接的反應都是「不行,今天那麼熱,流那麼多汗,一定得洗澡。」孩子被強迫下,雖然去洗澡,卻可能很不快樂。


 


如果能夠先「同理」,問孩子為甚麼今天不想洗澡,甚至順著他的話:「洗澡很浪費時間對不對」,「去洗澡,看書的時間就被剝奪了」等,讓孩子理解,大人已經知道他的感受,但因為大人的目的是「要去洗澡」,所以大人在同理完之後,必須加上限制,例如「我們家的孩子必須每天洗澡。」或是「今天流太多汗了,必須洗澡」等「直述句」,注意,不是「問句」或「請求」。


 


當然此時可以加上選擇,例如「你希望我幫你放水,還是你自己放?」「你要現在就去洗,還是休息一下,三分鐘後再洗?」讓孩子有了選擇,會緩和他的負面情緒。


 


「去洗澡」是一個限制,但父母必須注意,「不要隨便給孩子限制」,否則孩子質疑限制的合理性,家長不能自圓其說,可能因此惱羞成怒,又造成雙輸的結果。


 


面對孩子的負面行為,家長處理上有三個原則,一、情緒切莫跟著涉入,最好能夠有點隔離。二、行動切莫太躁進。三、仔細、專心的聽孩子說。接下來,父母必須找出原因是甚麼?孩子有甚麼需求沒有被滿足?父母必須建構一些環境,滿足孩子的需求,或是如上所述,提升孩子的能力,或找到更好的方法滿足需求。


 


 


再者,父母也必須了解,孩子的負面行為,大至偷竊,小至踢桌子、講不衛生的話等行為,不可能馬上消除,父母的期待只能放在「幾週或幾個月後慢慢減少」,否則會很挫折。


 


一般來講,孩子帶給別人困擾,通常是自己有了困擾,不知如何解決,不要太在意孩子的表面反應如不聽話等,想辦法了解孩子的需求是甚麼。


 


如果父母控制不住又生氣了,也可以這麼說:「我期待你不要這樣做,但你又做了,我可以不生氣,但這次我做不到,我還要努力,希望你也可以努力。」


 


如果孩子的小負面行為很多,而且父母一看到就想「立即終止」,通常會筋疲力盡,可以先選定你認為最重要的或刻不容緩的負面行為,其他的,就先放著,一次只處理一件事,會比較容易成功,否則父母容易陷入在管教失敗的泥沼。


 


當然,「接納孩子的現況」是教養的前提,如果父母無法接納孩子的現狀,會耗掉自己很多能量(例如生氣、破口大罵等),內在能量一旦耗竭,表現會很差,管教上當然不易成功。如果先接納孩子,不試圖立即改變,才能保持住這些能量,也才能想更多辦法,讓孩子走上正確的路。


 


接下來將進入一些實際操作的過程,如果你也和我一樣碰到孩子教養上的問題,試著記錄下來和孩子之間的對話,然後再區分這些對話裡頭,哪些是有效的溝通,哪些是無效的溝通,然後減少無效溝通的模式,增加有效溝通的模式,或許有所幫助。


 


本週上完課後,我其實很沮喪,因為對自己的教養能力幾乎失去了自信,但是,為了孩子,我還是得努力下去,記錄一些筆記、心得,和大家共勉。


 


 
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牛爸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3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