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


 


(這兩張圖是以理三月某日所寫、畫的日記,上圖他畫下他玩浮標,導致爸爸生氣、暴跳如雷的模樣,下圖他用文字寫出事情發生的經過:我也有玩壞鉛片,爸爸就生氣!生氣!生氣!我就難過!難過!難過!我也覺得心情不好。紅字部份是媽媽的眉批)


 





昨天參加慕真在家教育協會所辦的「在家教育說明會」,由於父母的情緒控制是在家教育很重要的一個元素,現場有人提出一個問題:「父母的情緒要修煉到甚麼標準,才能做在家教育?」主持人答得妙:「父母情緒的要求標準很高,但你若未進入在家教育,這個標準不太可能達得到。」他的意思是說,你只有邊做在家教育,才可能修煉你的情緒達到標準。


 


可能有不少人認為,在家教育是直線式、單向的,父母是「給予」,小朋友是「接受」,小朋友應該是其中的主角。但就我的認知,在家教育其實就是「生活」,說得更明白些,就是「日常生活」或「有更多時間與小朋友相處的日常生活」,既然是「生活」,每一個人都是主角,每一個人都有付出與收穫,換言之,都能從生活中成長。


 


我所謂的「成長」,除了智識上,更著重在情緒、人格上的成長。因為每一個成人個性上都會有或多或少的軟弱與缺點,這些軟弱、缺點在與孩子的長時間相處、互動中,將完全的被暴露出來,家長勢必被逼得正視、省思這些軟弱,如果能夠與孩子一起省思、面對,其實「在家教育」正是「修補自我」的絕佳機會。


 


今天早晨,我和以理上完第一節課「父子共讀聖經」後,我如往常請以理把桌上兩本聖經放回書架上,以理對我說:「爸爸,你自己的聖經可不可以自己拿回去?」我頓時火冒三丈,因為從桌上到書架上不過一公尺餘,他竟然連這樣的小事都要跟我計較,枉費我花這麼多時間在教他愛人、幫助人。


 


於是我喋喋不休,開始數落他這件事的不是,不過他並不認為自己這件事有甚麼錯,強調「如果爸爸不方便拿,我會幫忙,但如果爸爸可以自己拿,為甚麼要我幫忙呢?我覺得拿兩本聖經很重呀。」


 


我越聽越氣,認定他犯錯不認錯,訓他半天,包括「你每天三餐為甚麼不自己煮?你的衣服為甚麼不自己洗?」最後好像覺得自己也講不出一個道理來,更加惱羞成怒,決定用處罰替代,氣得說「從今天起,上課時間跟學校一樣,上40分鐘,休息10分鐘。」下課的10分鐘之間,我怒氣未消,腦中決定從今天起,就讓以理自己洗衣服,並且中午不給他吃飯,要吃飯自己去煮。


 


上課時間到,我把鬧鈴轉到40分鐘,然後請他寫英文(自然拼音法教材),過去原本都寫5頁,這次我要他寫到鬧鈴響才下課。


 


他在寫的時候,我回到自己房間,此時理智才逐漸回來,想想其實以理也沒甚麼錯,況且如果因為講真話、講心底的感覺就要被處罰,那以後他肯定不敢講真話了。


 


於是,我又回到他的房間,請他暫時停筆,首先聽聽他對這件事的感受,他講不出所以然,只覺得不幫爸爸拿書就會被處罰,我趕緊跟他對不起,承認自己在這件事上做錯了,不該責怪他,還跟他分享自己為甚麼生氣(不過我自己好像也沒辦法很清楚),談了許久,表面看似落幕,但我不知對以理會有甚麼影響。


 


整件事情,媽媽都沒有介入,媽媽只說,這種事情只有在家教育的環境中才可能跟孩子好好談、好好處理,即使今天的課不上都沒關係。


 


雖然這件事情最後我還是沒有處理得很好,因為我自己對這件事甚麼是對?甚麼是錯?還分不太清楚,但至少我已跟孩子認錯並深談,孩子知道爸爸也會犯錯、也有軟弱,而且,我再一次發現自己的傷處,雖然模模糊糊的,需要一點時間去探索。


 


類似暴怒的例子經常出現在我跟孩子的互動中,我知道這對孩子是很不好的身教,孩子一定會複製我的行為模式,但在家教育的可貴之一正是在此,對孩子的愛,逼得我不得不面對自己的痛處,面對自己在過去成長過程中的傷口,當這些痛處、傷口被孩子無意的翻攪出來時,或許就是修補自我的最佳良機,從這個角度來看,孩子正是上帝派來「醫治父母傷口的天使」!


 
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牛爸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