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

 


 


「爸爸媽媽,以後你們死了,我會照顧姐姐的,你們不要擔心!」未滿五歲的以琳,有時會天真地、貼心地這樣跟我們說。在孩子們面前,我們很少忌諱談到死亡,雖然他們還不能體會死亡的意義,但他們從小就知道,爸媽以後會死掉。


 


不過孩子們都知道,爸爸媽媽死了以後,只是暫時去一個地方,有一天等他們也老了、死了,會再度與爸爸媽媽相聚,由於這樣的確據,使得他們對死亡至少沒有太大的恐懼。


 


 


孩子們接觸死亡,大概都是從小生物開始,以理的心地很軟,常常看不得生物死亡,例如有次爬山看到蝴蝶陷在蜘蛛網中掙扎,蜘蛛已經在旁虎視眈眈,由於他搆不到蜘蛛網,要爸媽幫忙救蝴蝶,當時我跟他說,這是大自然裡的攝食現象,但他不能接受,急得幾乎哭出來,要我搭救蝴蝶,最後我顧及他的感受,仍然救出蝴蝶,還記得蝴蝶展翅高飛後,以理放心開懷的模樣。


 


類似場景不少,例如有次我們開車經過大度路,車道上看到一隻鳥似乎被車撞了躺在地上,旁邊卻有一、兩隻鳥在這隻鳥身邊跳躍,以理看了急著要我停車去救鳥,可是當時車輛速度很快,根本不允許停車,我仍然開了過去,但以理不斷要求,最後我只好開回去,發現鳥兒已經不見了,他才放心。


 


飼養動物的死亡,也常讓孩子們傷心不已,其中一隻養好幾個月的美國螯蝦color死掉後,我們還特別做了一個紙棺木,帶它到抓來的池塘邊辦了一個追思禮拜,為它唱詩歌、讀經,事後以理仍哭了兩、三天。


 


還有一次以理在運動公園撿到一隻雛鳥,在無法送鳥會的情況下,就先在家安置,未料餵了三天後,雛鳥死亡,以理痛哭,媽媽問他為甚麼先前鄰居給我們養的一隻白文鳥死掉,他沒有這麼傷心,但雛鳥死掉卻這麼難過?以理說:「白文鳥已經活很久了,雛鳥才到這個世界沒多久。」


 


 


 


其實我不太知道「死亡」對以理的真正感受,因為當他看見蚯蚓在馬路中間時,雖然也急著要將蚯蚓救到路邊,釣魚時卻又毫無手軟的將蚯蚓勾在釣鉤上;雖然他在海邊急著救河豚,釣到的魚卻又希望帶回家吃掉。


 


人的死亡,孩子們好像也沒有太多的異樣感覺。花蓮美崙山有處「衛士墓園」,以前我們爬山時都會在那邊休息;現居處附近山區也有一大片墓園,爬山常會經過,我和媽媽盡量向小孩解釋,人死了有些用火燒成骨灰,放在罈中,有些則直接埋在地下,就是在我們看到的墓地下面,我們希望能讓「死亡」自然進入孩子們的心中。


 


「死亡」在國人傳統文化中充滿禁忌與黑暗,但在基督徒眼中,多將死亡視為「息了世上的勞苦」、「新生命的開始」,也因此賦予死亡截然不同的意義,多年來,每次教會會友過世,我們總盡量帶著小朋友參加追思禮拜,追思過程中的唱詩、懷念,或是場地佈置,都充滿明亮的感覺,絲毫沒有陰森的氣氛,與傳統喪禮完全不同。


 


追思禮拜結束,依例死者生前親友會排隊到棺木前看看死者遺容,並在遺體上撒下花朵,以理、以琳從小就被我們抱著近棺看死者,並且和我們一樣撒花在遺體上,有時也會參加安葬禮拜,看著火化後的裝罈骨灰或者棺木,被泥土覆蓋的情景。


 


孩子們知道,他們所看到的死者遺體,只是一個不會動的軀殼,真正的人已經到了耶穌那邊,過著一個沒有痛苦的新生活,也因此,他們對遺體幾乎沒有太多恐懼或陰森的感覺。我認為這是一個很好的「死亡教育」,至少到目前為止,死亡對他們來講是「有盼望的」、「另一個新的開始」。


 


 


去年一個長輩過世,由於正值民俗「鬼月」期間,長輩的女兒(也是我的長輩)擔心小孩子被「煞到」,不僅禁止她的孫子們到現場,也因為愛護我們的小孩,不准我們帶小孩到喪禮現場,不過最後我們全家還是到場,因為對我們來說,死亡是進入光明的一扇門,沒有甚麼好怕的。


 


 
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牛爸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