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



(右下角可看到小魚成群跳出水面)


 


9/10(週三),氣象局發佈海上颱風警報的前一天,風浪568679,稍有風浪,但聽說金山潢港硬尾咬況不錯,由於港內沒甚麼浪,天氣也還不錯,決定依原定計畫帶以理去釣硬尾,臨行前媽媽還特別要我們擦防曬油。


 


下午兩點多抵達潢港,已有釣友在那邊佔位置,以理先下竿,但成仔丁(俗名斑海鯰)很多,這種魚背鰭高聳、魚嘴很寬,外觀有點像鯊魚,但它的魚鰭有強烈的神經毒,人若被刺到,常痛得哇哇叫,甚至得送醫院。未料以理連釣十多隻,隨釣隨放,由於解鉤很麻煩,只好暫時停竿。


 


成仔丁肉質腥味較重,多數釣友不吃它,釣上來就把它丟在旁邊,因此防波堤上滿滿是成仔丁的魚屍,看了實在很不舒服,我總教導以理,無論是河豚、成仔丁或其他不要的魚,都應該放回海中,切莫丟在地上,因為釣友可能踩到這些魚而受傷,魚屍曝曬下更會發出惡臭,更重要的,放回海中才是尊重生命的做法。


 


整個下午陣風頗強,持竿、下竿都不方便,由於釣客越來越多,心中有點擔心,釣客擠靠得這麼近,風又那麼大,入夜後怎麼釣呀?很神奇的,傍晚時陣風突然停了,而且大概在五點半到六點之間,硬尾開始咬囉,南極蝦或小捲切絲一放下去,通常10秒內就會有反應,每個人釣得好高興。


 


沒多久,港內出現一艘磺火船,這是一種利用魚的趨光性所演變出來的一種古老捕魚方式,漁船先點燃磺火,把小魚集中在漁船附近,接著再轟的一聲噴出磺火兩到三次,黃色的磺火把方圓幾公尺內照得如白晝,這時成群小魚(多半是青鱗仔)會跳出水面或聚集在漁船旁,漁船早已把兩根竹棍交叉的魚網等在海中,順勢一撈,就是幾百隻魚,這些魚的重量,船上兩、三個人一起拉網也拉得很辛苦。接著,漁船再換一個地方噴磺火。


 


據說這種磺火捕魚方式全世界僅台灣有,多半見於北縣金山一帶的漁港,民國三、四十年代較常見,全台目前僅剩23艘,通常在五到九月之間的小魚群靠港時出動,幾個月前我們在草里漁港看過一次,當時距離更近,聲光效果極其震撼,當磺火轟的一聲,岸邊還有人趕快伸出撈網,撈捕一些剩下的小魚。


 


基隆市長潭里一名漁船船長林福蔭,曾為文說明類似捕魚方式的演變,如下:


 


【……利用魚的趨光性來捕魚的方式,依時間大概有下列幾種


一、     綁竹子或木材燃燒製造光源(前清至民國12年):多半是小舢舨,由人力划水出海,燃燒發光後,再持長柄撈網撈捕小魚。


二、     磺火或石油火時期(民國10年到30年):北縣金山、野柳等因附近產硫礦,故發展出這種磺火燃燒發光的捕魚方式;基隆或其他地方則發展出以柴油等燃燒發出光源的方式。這種捕魚方式非常辛苦、危險,漁民必須在站在上風處,以免被火灼傷,事實上,有時風向不定,曾發生多起灼傷案例。磺火捕魚多半是在白帶魚出沒的魚季時,因為小魚受到白帶魚追嚇,成群逃入港內,故磺火船也多半在港灣內捕魚。


三、     以電池發電的電燈光源(民國30年到44年)


四、     發電機發電的光源(民國44年起至今)】


 


備註:聽說後來使用的電燈光源,因為亮度過亮,會讓魚的眼睛失明,但磺火不會。


 


 


不過也不知道甚麼原因,磺火船捕魚的時間並不長,大概只在港內外共六、七個地方撈了幾次就停止作業了,此時我們在防波堤的岸邊釣況並未受到影響,硬尾仍然持續大咬,只是大家坐得太近,只要釣竿太軟,起魚不易,就容易纏線,我花在解線、解魚的時間不少,以理倒是一隻一隻的出水。


 


釣到近8點半,準備打道回府,我拉起活魚網,旁邊有個太太對我們說:「釣得不少喔!」太太的先生隨後補了一句,「多半是那小孩釣的。」哎,真沒給我留面子。返家一算,總共83隻,以理甚是興奮,因為他從未釣到這麼多魚,不過苦的可是我,因為單單處理漁獲就花了近一小時,腰痠背痛。


 



 

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牛爸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